近期,我司青年教师陈艳红、陈潘博士联合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nimals》(IF=3.23,中科院二区)上发表题为“Urban low-rise residential areas provide preferred song post sites for a resident songbird”的研究论文。陈艳红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潘博士和鲁长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太阳成集团tyc539为第一单位。
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给野生动物带来了额外的选择压力。鸣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的鸣声差异已被广泛证实,但城市形态变异对长期定居鸣禽鸣声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我国南方城市中常见的定居鸣禽——鹊鸲(Copsychus saularis)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城市公园、低层住宅区及高层住宅区等三种不同城市形态间的种群分布和鸣声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低层住宅区中的鹊鸲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城市公园,高层住宅区中的该鸟类种群密度最低。同时,对于繁殖期雄性鸣声的分析表明,低层住宅区中的个体歌曲长度、音节数、频率带宽和歌曲多样性均高于城市公园。进一步的模型分析显示,鹊鸲的鸣声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的生境类型有关,但与栖位高度、栖木类型及背景噪音等因素无关。
该研究揭示,城市中的低层住宅区可能是鹊鸲等长期定居鸣禽的首选鸣唱场所,该鸟类能够很好地适应低层建筑形态,但排斥新兴的高层建筑。呼吁未来开展更多关于城市形态变化对定居动物影响的研究,以确定城市形态如何有利于增强生物多样性及对定居动物友好。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526、32201267)、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208085QC71)及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20A0085、KJ2021A0128)等经费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6-2615/12/18/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