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539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了第二十五期青芒论坛暨动物多样性保护与进化遗传学团队2022年度学术交流分享会。本次论坛邀请中科院北京动物所刘宣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李晨虹教授、我司黄松教授作特邀报告,动物学团队部分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代表作青年报告。会议由聂刘旺教授主持,动物多样性保护与进化遗传学团队全体教师及研究生参与了活动。

177522


首先进行的是会议特邀报告。刘宣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出动物入侵生态安全有关领域既属于科研前沿也是国家需求,揭示了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气候、全球同质化、生物地理区系三方面说明疫病与外来入侵种的时空关系,呼吁大家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黄松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蛇类分类、进化、保护”,系统介绍了中国蛇类物种组成情况及其分类依据,提出了四差异“种级细分”、“属级稳定”自我三项对现代蛇类分类的建议原则,并通过展示保护西藏温泉蛇的方法和愿景,呼吁大家加强蛇类保护意识。李晨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鱼类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到多位点环境DNA研究”,提出三项“非传统”的学术观点:重建生命树不需要用形态特征、物种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分类学“鱼类并没有完成;并阐明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研究鱼类基因组学的方法也随之发展,多位点环境DNA技术有利于野外实时技术开发及便携设计。

83328


接下来,进行了会议青年报告。聂海涛博士的报告题目为HPO轴中关键信号分子对雌性扬子鳄卵子发生及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介绍了扬子鳄原始卵泡形成和原始卵泡库组装过程的组织胚胎学特征,探讨了雌激素膜受体在扬子鳄卵子发生进程的时空变化模式及Cis调控机制,为初生雌鳄原始卵泡库资源最大化管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罗辑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暹罗鳄鱼肉制品加工及其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从机理研究到应用技术研究,阐述了暹罗鳄鱼肉制品作为一种新型食品的可行性,提升了大家对暹罗鳄鱼加工产品的认识。陈进民博士的报告题目为“蛙类大尺度物种多样性分化模式初探”,阐明了繁殖性状(内因)和环境变化(外因)是如何影响大尺度无尾目物种分化的,首次揭示了繁殖性状是树蛙科物种多样性大爆发的关键性状,提升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的认识。陈潘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城市环境类型对鹊鸲鸣唱行为的影响”,介绍了本地留鸟鹊鸲是一种适合开展鸟类鸣声研究的模式动物,初步研究表明鹊鸲鸣唱特征的变化仅与生境类型有关,而与栖位类型、栖位高度、噪音水平、人为干扰等无关。博士研究生董锦绣的报告题目为“合子形成前精卵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龟类种间杂交”, 通过比较不同龟类的ZP蛋白对精子诱导率的差异,以及位于精子上的Izumo1与卵子上的JUNO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的差异,从“精子克服透明带障碍”和“精卵结合”两个层面初步探讨了龟类杂交普遍发生的可能原因。博士研究生刘谏君的报告题目为“基于基因组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发现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新机制”,介绍了龟类动物存在的性别决定机制的多样性,揭示了黄喉拟水龟存在的温度依赖性和基因决定型互作的性别决定新机制。

1A9B12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前沿而丰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浓厚兴趣,线上线下会议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就动物多样性保护及进化遗传等方面工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拓宽了师生视野,促进了团队教师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